第169章秦国的教育(求订阅)-《始皇帝》


    第(3/3)页

      从上学到回家,只是很近的距离。

      上学距离太远,需要行走漫长的距离,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编辑教科书,这是第一步;

      师范教育,培养乡村教师,这是第二步。

      接着,在咸阳附近普及,这是第三步。

      在关中地区普及,这是第四步。

      至于第五步,其他秦国区域,在六国区域普及,这是很漫长的事情,可能需要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是完不成。

      可完不成,也要继续。

      做人,总的有点梦想。

      在乡村设立学,在县设立中学,在郡设立高中,在咸阳成立大学。

      一级接着一级。

      学课本免费,老师给予粮食补助,还要提供孩童每一顿饭的补助。

      至于初中,高中,大学等,也必然是免费的。

      教育一旦收费,必然会让受教育的群体,识字率大幅度的下降。

      只是一旦选择免费,教育质量必然存在下降。

      在当今的大秦,很多地区只是实现温饱而已,还有部分区域属于半饥饿当中,真正能上得起学的,至少是富农阶层,乃至是地主。想要全民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几乎没有一丝的可能。

      只能在免费的基础上,实现缩减版的义务教育。

      学教育,只要会加减乘除,只要识字过三百,能看到普通的律法,就算是合格了;

      中学教育,只要会九章算术,识字过过一千,有一门特长专业,就算是合格了;

      高中教育,只要精通高一级的数学,识字过三千,百家之学精通一门,就算是合格了;

      至于大学,这是培养顶级人才,培养顶级贵族的,这是培养管仲,子贡、子产之类的,宽进严出。

      所谓的大学,只是一,要建设类似与稷下学宫。

      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至少现在的大秦,缺乏人才储备,知识储备,根本无力建立类似的稷下学宫。

      若是强行要建设,只是沐猴而冠而已。

      大学教育,类似稷下学宫,暂时不打算办理。

      就是高中教育,也不打算去办理。

      在十年内,能在关中地区,完成学建设,初中建设,就算是不错了。

      在秦国,也有学室教育。

      商鞅变法时,曾提出“置主法之吏,以为下师”,秦国境内各处设影学室”,凭借军功建爵脱离平民队伍的人可以选择进入其中学习,学成之后,不仅可以保有封田,还可以转民为吏。

      到了后来,在咸阳城,或是在其他各郡等,设立学室。

      入学之后,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三年之后,通过层层严格的考试和审查,最为优秀者,才能当秦吏。

      《秦律》规定:非吏子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

      也就是,非官吏之子,或是有着吏学籍,敢于去学室学习,是有罪的。

      只有到了公士爵位,才有资格去学宫学习。

      准确,只有到了不更爵位,才能去学习。

      去年的时刻,学室招收了五千多学生,每三年只是这点官员储备,根本不够用。

      ……

      pS:更新到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