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 邯郸城当中,吕不韦再次见到秦王政。 秦王政身上的威严更加沉重,已经胜过了昔日的秦昭王。 此刻,秦王政头上带着草帽子,身上披着麻布衣裳,脚下穿着土布鞋子,拿着镰刀,政在弯腰收割着麦子。四周皆是宫卫军士卒,也是在弯腰收割着麦子。 正是大热,可大家都是在忙碌着收割。 就连吕不韦来了,也没有察觉到。 吕不韦微微紧张,想要什么,却是沉默着。 许久后,秦王政似乎疲劳了,到了树荫下,才看到吕不韦,道:“仲父,你来了!” 吕不韦道:“臣来了!” 秦王政沉默着。 吕不韦也沉默着。 气氛分外的尴尬。 为了缓解气氛的尴尬,吕不韦道:“大王,为何要下地收麦子?这些由庶黔首,便可以了!” 秦王政道:“仲父呀,民以食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民众的根本,在于粮食。只有吃饱了饭,国家才能安定,下才能安定,这是最为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是很多官员不愿意相信而已。” “下,不是权贵的下,不是君王的下,而是下庶民黔首的下。老师荀况的好,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嬴姓的祖先,最早也是从马奴,逐步成为士人,成为大夫,然后成为卿,最后成为诸侯,乃至是子。死掉一些权贵,死掉一些官员,真的不算什么,只要民众还在,一切都是事情。” “我大秦为何能有现在,仅仅是靠着变法吗?根本不是,七国皆是在变法,有的比大秦还彻底,只可惜他们的变法多数惠及高层,唯有大秦的变法,赏赐是从底层民众开始的!” “只有恩惠普及底层的民众,才能国家强盛。对于国家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足够多的人口,至于那些权贵大臣,那些人才,只是几个,十几个人而已。能顶替他们的大有人才。古往今来,君王杀了很多的人才,可人才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冒出来。没有了商鞅,有了张鞅,王鞅,赵鞅……可没有了民众,他们什么都不是!” “丞相呀,我的可对?” 吕不韦听着,知道秦王政这是在敲打他。 立刻道:“大王,言之有理!” 赵政道:“洛阳,为秦国的咽喉,若是大秦亡六国,平下后,咸阳是西都,洛阳就是东都。寡人不可能让洛阳成为仲父的食邑,只能是换封地。赵国之地,仲父可以随随意挑选,作为封地!” 吕不韦道:“下未能平定,臣岂能独占丰厚的食邑,这是对将士的不公!还是平定下,再其他吧!” 赵政道:“哈哈,仲父果然有大局观。在寡饶计划当中,韩赵魏为不封之地,可有底层士卒的食邑,却不会有王侯的食邑。未来仲父的食邑会在齐国……不过,暂时在赵地吧!” 吕不韦道:“多谢大王!” 赵政道:“在赵国政务颇为繁杂,只能劳烦仲父处理一二了!” 吕不韦道:“臣定然不辱使命!” 赵政道:“大秦已经灭赵国,寡人还不知如何治理赵地,仲父以为当如何?” 吕不韦道:“左传记载,鲁昭公六年,郑国人将刑法条文刻在鼎上,出现了严密的成文法。听闻此事后,晋国的书像给郑国的执政资产写了一封信,里面道:“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接着,叔向预言道:“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 “子产死后,游吉、驷歂都无力扭转国家日益衰落的局面,郑国最终被韩国吞并。” 秦王政道:“我大秦法律完备,涉及民众的种种情况,也就是必多制,也就是有亡国之忧!好似郑国?” 吕不韦道:“法令严密,是衰世之症,也是亡国的开始……大王若是灭亡六国后,想要大秦的大秦的下稳定,定然不能法令严密。这个管,那个管,管的越多,民众越是厌恶!” “法行则人从法,法败则法从人。在太平之时,法治安稳运行,人人皆遵从,此所谓“人从法”。而在衰世之时,法令愈加严密,被酷吏用来当作压迫百姓的手段,此所谓“法从人”。” “在衰世,酷吏与奸民都懂得公报私仇的手段,利用法律条例来压榨百姓,造成社会割裂,国家混乱。衰史之下的官员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从来都是“加强监管力度”。而要加强监管,就得赋予官员更多的权力,手握重权的官员在面对繁多的法令时,就会选择性执法,使得事态更加恶化。用人治取代了法制,使衰世转向乱世。故曰:国将亡,必多制。” 赵政道:“这些《左传》上有吗?寡人要去看书?” 对于吕不韦的言语,他有些怀疑。 不会又是鲁迅名言。 可事实上,鲁迅没有过这些,只是杜撰而已。 回到帐篷当中,赵政打开《左传》,仔细翻阅着,果然找到相关的内容。 《左传》,昭公六年,明确有记载。 这一切,不是吕不韦瞎掰。 秦国的兴亡,尽数在《左传》当郑 “可惜了……” 赵政微微叹息。 历史上,那位始皇帝一定是学渣,一定没有仔细阅读《左传》,不然秦国也不会二世而亡。 …… pS:码字当郑第二更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