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十六)报团取暖-《家兄朱由校》
第(2/3)页
此时大明的国库之中,刨除用来储备的黄金外,尚有纸币四亿三千余万两,常平仓有粮三亿六千余万石。
绍庆皇帝下旨,限制各省百姓流通一月,并要求各省官员在这一个月里对受灾的百姓直接发放赈济银和赈灾粮。
赈灾具体标准是一人发银十两,粮三石。
此外,工部要在事后以工代赈,为百姓免费修葺房屋,同时发放工钱。
灾后,工部负责对黄河、淮河进行修葺,军备院负责研究水患,要彻底杜绝黄河溃堤的现象。
十月,水患平定,各省官员招抚百姓清理黄泛区。
同月,军备院实地考察过黄河、淮河、长江之后,又根据齐文王留下的手札,提出分段式修建大坝,以此让大坝获得蓄水库容。
天启年间由于技术不达标,因此无法实现,但眼下已经过去七十多年,大明早就拥有了在黄河、淮河修建大坝的能力。
不过,对于径流量极大的长江,眼下军备院还是无可奈何。
得知军备院的建议,绍庆皇帝当即下旨让工部考察修建黄河上游大坝。
绍庆十八年四月,齐国东京城与中都城人口相继突破百万,在他们之前人口突破百万的齐国城市只有拥有二百八十六万人口的西京城。
同期大明突破百万人口的城市已经达到七十二座,人口最多的北京城甚至居住着四百六十万人口。
数量庞大的人口带来了巨大的用水需求,以至于顺天府境内诸多河流断绝。
同期的北直隶人口数量也突破两千万,三角淀面积较之天启年间缩小四分之一。
如这样人口增长的而导致湖泊缩小的例子并不仅仅存在于北直隶,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河西的居延海,以及安西的蒲昌海(罗布泊)。
蒲昌海在天启年间尚东西长百二十里,南北宽六七里。
到了绍庆十八年,由于安西人口突破一千万,蒲昌海东西长度仅有六七十里,南北宽三四里。
按照安西大学水利学士的估计,如果安西人口继续增长,那蒲昌海或许将在五十年内彻底消失。
军备院也在绍庆十八年发布了一篇关于温室效应的文章,并被刊登在了《科技报》上。
据军备院在过去一百年的记录中,从天启二十三年到绍庆十八年的这一百年间,全球地表气温上升了0.8c—1.19c。
这其中,小冰河期消退后的二十三年间,全球气温增长0.6c—1c,剩下的0.19~0.2摄氏度则是由于蒸汽机和内燃机的使用所至。
温室效应有好有坏,坏处是海平面较之天启年间上升了三寸,好处是“文王降雨线”向西北迁移了大约一百里左右,北方降雨开始增多。
对此,大部分官员不以为意,毕竟温室效应还没有达到能影响他们的地步。
绍庆十九年,齐国冰箱销量突破两万台,全国通电户数达到八百七十六万户,基本覆盖城镇人口。
绍庆二十年,英国皇家学院在大明弃民冯乘的帮助下,历时二十年,终于解决了蒸汽机的大部分问题,
新版蒸汽机使原来只能提水的机械,成为了可以普遍应用的原动机,并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成倍提高,煤耗大大下降。
由于大明和齐国的存在,使得英国少走了许多弯路,乔治二世在验证过蒸汽机的性能后,当即下令批量生产蒸汽机。
他的命令让蒸汽机不仅在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冶炼、纺织、机器制造等行业中也都获得迅速推广。
同时,欧洲各国也前往英国取经,此后数年,蒸汽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欧洲大地上。
只是它们的蒸汽机相比较大明的蒸汽机和内燃机来说,效率十分低下。
不过即便如此,欧洲出现蒸汽机的消息,还是不可避免的在诸藩之间传开。
绍庆二十一年三月,周王朱昭炜单独上疏,请国朝放开乾圣年间蒸汽机的限制,让诸藩能够使用蒸汽机。
四月,绍庆皇帝放开限制,并为诸藩建设了十条生产老款蒸汽机的线路,每台蒸汽机售价一千两。
十月,大明宗藩体系的蒸汽机贸易开放,诸藩教材也得到国朝的指点更新。
当资料放开后,制造老款蒸汽机便不再是难事。
尽管这种蒸汽机是乾圣年间的老款,但效率依旧远超欧洲蒸汽机。
绍庆二十二年六月,齐世孙朱仲杙在河间府的天文台计算出了地球与岁星(木星)的距离,并发现了《齐文王手札》中记载的天星(天王星)。
八月,明太孙朱简焕在昌平花费五百两修建了一所越野赛车场,并驾驶自己的汽车在场地之中游玩。
然而仅三日后,该场地被都察院御史举报“属于强买强卖”,绍庆帝命人调查属实后,派兵将场地捣毁,并罚朱简焕三年俸禄赔偿被抢占耕地的农民。
十月,他又动手自己建造了一个热气球,并乘坐热气球试图前往北京,但被担心他的锦衣卫拦下。
绍庆二十三年正月,汶川发生六级地震,当地房屋倒塌,桥梁毁坏,道路阻塞,死伤三百余人。
八月,越王朱仲极在《文王手札》中看到了关于彩票的记载,他拿出自己的年俸在北京成立了第一所彩票店。
彩票以盖章数字纸张方式进行填写贩卖,每张一文钱,次日在店门口用吹风机往票桶内吹出数字球来兑奖,每期中奖数字需要达到三个才能兑换最低的十文奖金,中奖八个字数则兑奖五百两银子。
彩票店贩卖的第一个月,朱仲极便盈利了七百余两。
同年冬月,大明军备院的学士苏徽发现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并上报了军备院。
腊月初五,云南大理知府杨轶上奏府内有一老者本月年满一百二十岁。
绍庆皇帝惊异,因此亲自乘车前往大理,并于腊月初九抵达大理府太和县,在当地见到了这位老者。
据这位老者所说,他生于天启八年,曾经在少年时见过齐文王与当地的杨涟杨院长于当地务农,长大后参军在河中戍边三年回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