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江安农业-《鲶鱼有情成不了精》


    第(2/3)页

    尽管每年的农作物出产似乎没有实际的增长,但土地没有荒废,土壤没有被破坏,基本农田的保护一直都做得符合传统农业的要求。

    电视台在采访江安县的领导和农户的时候,这些人都很实在的提到了是民生农业公司的功劳。

    江都市民生农业科技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没有忘记叶天民的嘱咐,坚持的认为这不是民生农业公司的功劳,而是农户们自己的功劳。

    “他们是这一片农田的治理者,当他们不再追求高产的短期利益,他们才是真正的专家,知道该怎么对待农田。”宋嘉的这一段话,成为当年农业栏目中经常被提起的话题。

    不过,也有人反对,认为追求高产才能保障有足够的存粮,以备不时之需。有好事的媒体专程来江安县采访宋嘉,以为宋嘉会提出什么别的理论来反驳。谁知道得到的答案是,江都市丘陵地带,有一些特殊的自然状态,虽然因为有全地形的农具可以使用,但毕竟土层、日照等因素,既非产粮的大区域,保持现有的水准也是因地制宜。

    新闻的抗争并没有出现,这是媒体们所不愿意见到的。一个话题带不出来,就冲着在采访中看到的江安县农村的一些现状开始了报道。

    因为江安县整体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比例居然是全帝国最低的,可能从日常的生活中看出他们的心态又是很平和的,生活质量也并没有因为没有外出务工而降低多少。

    张震这个政策顾问和民生农业公司的专家们,就真的有话可以敞开宣讲了。因为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基础农业不可能致富,这是铁律,也是国家生存的底线,这一根红线压着,能挣钱的就不可能是基础农业。所以,他们只能在别的途径开展经济活动,引导农户开展百业,拉动县域的消费圈。江安县的农业产出基本上在当地就能获得足够的市场,从宣传和实际的劳作中,把绿色农业这一条贯穿始终。

    有了基础的保障和百业创新的自我创收,加上农业合作社的抱团,保障基础农业的生产人口,也是江安县农业发展的底线。

    只是这些外来的记者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年因为民生农业背后天民集团的强势,农业扶持的资金基本没有被挪用,天民集团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已经逐渐改变了乡村的生活状态,好多大农业模式的指导意见并没有在江安县推行。

    最简单的就是在拉法帝国各地都在为了“空气质量”严禁焚烧秸秆,江安县并没有执行禁烧令。而是天民研究院江都大学分院根据民生公司的需求和要求,发动设计研究人员,设计和制造了不同类型的小型秸秆集中焚烧装置。

    说是装置,而不是机器,就是因为设计的基本概念就是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统一制式。在农业专家和设计人员的反复试验和验证下,才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大环境下,这样的技术创新还没办法去申请专利,而是由天民研究院和天民集团分别给予奖励,以此来实现技术价值和避免引起社会舆论。

    这些装置的目的,就是让焚烧的粉尘经过水处理之后的烟再回到空气,循环水和螺旋装置将烟雾中的颗粒物带入水中,被吸附在底部,把符合标准的排放气体再释放出来,残留的水和烟尘颗粒的混合物,又被集中处理成为有机物。

    稻田收购之后的原地焚烧,全地形农具载着输水管道在丘陵的山坡也能达到,隔离带等防御措施,并请了消防队现场指导。严禁无人焚烧和风力不可控下的焚烧,各家签订安全责任书,各村签订安全责任目标。

    似乎看起来有些形式,但就是这些形式与民生农业公司的帮扶挂钩,从不明白到自觉适应,还是用了几年的时间。

    这些都是在各村的合作社、村委会的监督下完成,尽管时间安排上相对比较集中,大家会在一段时间里辛苦一些,但农户最不怕的就是辛苦。
    第(2/3)页